不同双季晚稻丰产栽培模式下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被引:6
作者
张祥明 [1 ]
郭熙盛 [1 ]
李泽福 [2 ]
陈周前 [2 ]
夏家发 [2 ]
王元垒 [2 ]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不同栽培方式;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08.05.019
中图分类号
S511.3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061 / 10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水稻多种轻型栽培方式的技术经济评价
    韩树林
    朱正荣
    [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 (03) : 38 - 39
  • [2] 不同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
    单玉华
    王余龙
    山本由德
    黄建晔
    杨连新
    张传胜
    [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 42 - 45+50
  • [3] 抛秧稻产量形成的生物学优势及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张洪程
    戴其根
    邱枫
    霍中洋
    许轲
    董明辉
    杨海生
    [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8, (03) : 12 - 18
  • [4] 水稻不同产量水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都兴林,金润洲,方秀芹,王景余
    [J]. 吉林农业科学, 1998, (01) : 17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