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 [1] 亚种间杂交稻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J].庄宝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 [2]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J].朱永川,况浩池,徐富贤,洪松,郑家奎,熊洪,王贵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03)
- [3] 不同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J].单玉华,王余龙,山本由德,黄建晔,杨连新,张传胜.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 [4]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J].单玉华,王余龙,山本由德,黄建晔,董桂春,杨连新,张传胜,居静. 江苏农业研究.2001(01)
- [5]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宗寿余,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2001(01)
- [6] 水稻氮肥施用技术Ⅰ.氮肥施用的适宜时期与用量[J].邹长明,秦道珠,陈福兴,刘更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6)
- [7] 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J].杨海生,张洪程,戴其根,吕修涛,霍中洋,许轲,吕川根. 江苏农业科学.2000(03)
- [8] 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优势与吸氮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石庆华,李木英,涂起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02)
- [9] 水稻氮吸收的动态模拟和氮肥管理的数学优化[J].郑志明,严力蛟,王兆骞,徐照本,楼余产.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02)
- [10]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氮素营养与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J].李合松,黄剑良,陈开铁,邹应斌,萧光玉,余铁桥.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