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15
作者
张清正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 科技服务业; 异质性; 影响因素; 城市;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5.10.004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204 [科学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020201 ;
摘要
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态势,并以222个地市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解析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表明知识溢出、信息化、城市规模、政府政策有利于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基于异质性特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异的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城市差异化及科技服务业发展异质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464 / 14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 [J].
陈勇兵 ;
康吉红 ;
王艳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 (02) :3-10+158
[2]   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 [J].
何雄浪 ;
杨继瑞 .
学术月刊, 2012, 44 (07) :82-89
[3]   “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J].
李福柱 .
经济学动态, 2011, (06) :98-102
[4]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 [J].
吴三忙 ;
李善同 .
中国软科学, 2010, (06) :123-131+150
[5]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J].
陈建军 ;
陈国亮 ;
黄洁 .
管理世界, 2009, (04) :83-95
[6]   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 [J].
李文秀 ;
谭力文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4) :55-63
[7]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杨洪焦 ;
孙林岩 ;
吴安波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4) :64-72
[8]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J].
贺灿飞 ;
朱晟君 .
中国软科学, 2007, (11) :104-113
[9]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J].
金煜 ;
陈钊 ;
陆铭 .
经济研究, 2006, (04) :79-89
[10]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J].
路江涌 ;
陶志刚 .
经济研究, 2006, (03) :1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