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被引:16
作者:
王登峰
[1
]
崔红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2]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
来源: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性恶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D O I:
10.13718/j.cnki.xdsk.2008.01.018
中图分类号:
B84 [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 ;
0402 ;
摘要: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