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被引:16
作者
王登峰 [1 ]
崔红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2]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性恶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D O I
10.13718/j.cnki.xdsk.2008.01.018
中图分类号
B84 [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 ; 0402 ;
摘要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 [J].
王登峰 ;
崔红 .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6) :1-10
[2]   基因与人格——试述基因为人格特征的原动力 [J].
孔宪铎 ;
王登峰 .
文史哲, 2006, (03) :5-13
[3]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量表的编制 [J].
王磊 ;
郑雪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02) :113-119
[4]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J].
王登峰 ;
侯玉波 .
心理学探新, 2005, (01) :80-80
[5]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J].
黄希庭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6) :5-9
[6]   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J].
王登峰 ;
崔红 .
心理学报, 2004, (03) :347-358
[7]   东西方四种神话的创世说比较 [J].
邓晓芒 ;
肖书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6) :43-46
[8]   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J].
俞吾金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1) :49-53+59
[9]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J].
邓晓芒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5) :4-7
[10]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 [J].
林崇德,俞国良 .
心理科学, 1996, (04) :193-19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