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性创新:浓缩中国智慧的创新范式——以中国景泰蓝制作技术的发展为例

被引:8
作者
陈红花 [1 ,2 ,3 ]
陈劲 [2 ,3 ]
机构
[1] 赣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兼容性创新; 景泰蓝; 创新范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J526.2 [景泰蓝]; TS934.6 [景泰蓝、珐琅工艺品];
学科分类号
1403 ;
摘要
梳理了中华民族20世纪前的创新思想、理念及方法,追溯了中国景泰蓝技术近800年的发展历程,首次提出"兼容性创新"这一承载中国厚重历史的全新创新范式,阐述了其概念、内涵及关键影响因素。兼容性创新的核心是"兼容并蓄",过程是"汇聚融合",理论基础源于中国独特的创新思想及理念,是对中国历经兴衰不同时期的技术创新经验的提炼,是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经验的中国原创性理论新范式的总结。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 [J].
陈劲 ;
尹西明 ;
梅亮 .
技术经济, 2017, (12) :1-10+29
[2]   名扬天下宣德炉 [J].
许枫 .
互联网周刊, 2017, (04) :67-67
[3]   宋、元《大食瓶》新解 [J].
马文宽 .
考古, 2013, (12) :84-90
[4]   湮灭数百载 重生显盛世——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发掘创新纪实 [J].
袁泉 ;
王金林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0, (03) :126-129
[5]   元代的西域工匠 [J].
马建春 .
回族研究, 2004, (02) :78-81
[6]   元明时期掐丝珐琅器初探 [J].
李永兴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 (05) :87-91+98
[7]   中国金属胎起线珐琅及其起源 [J].
李久芳 .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4, (04) :12-27+11
[8]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 [J].
陈劲 .
科研管理, 1994, (02) :32-34+31
[9]   关于中国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起源问题 [J].
祝重寿 .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2, (03) :32-35
[10]   景泰蓝 [J].
杨伯达 .
文物, 1981, (01)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