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成形术后新鼓膜的形态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28
作者
张天宇
王正敏
吴利雯
张玉海
王武庆
机构
[1]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关键词
鼓室成形术; 彭膜; 移植物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64.9 [耳部外科手术];
学科分类号
100213 ;
摘要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后新鼓膜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与对策。方法:对120耳鼓室成形术病例,分别观察术后1~3个月、4~6个月、6~24个月及2年以上的新鼓膜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相关处理。结果:术后2周抽出外耳道纱条后见新鼓膜前下边缘出现裂隙4耳;1~3个月再感染穿孔2耳;4~6个月可疑咽鼓管功能不良24耳,功能未恢复4耳;6个月~2年鼓膜萎缩13耳。术后总继发穿孔10耳(8.33%)。结论:新鼓膜前下边缘裂隙是早期鼓膜穿孔的主要表现;鼓室及咽鼓管鼓口粘膜病变严重是新鼓膜穿孔和影响移植物成活的主要原因。咽鼓管导管吹张是改善鼓室通气、提高听力的方法之一。新鼓膜功能及形态多在3个月后趋于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528 / 529+532 +53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耳显微外科[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王正敏 编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