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
被引:8
作者
:
刘秉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刘秉镰
[
1
]
胡玉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胡玉莹
[
2
]
机构
:
[1]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2]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4年
/ 04期
关键词
:
现代物流;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效应;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259.2 [中国];
F299.23 [城市经济管理];
学科分类号
:
120405 ;
摘要
:
通过物流成本内生化与物流产业效应,揭示了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实证分析表明伴随现代物流的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双向的要素转移特征,即单一城市的要素集聚与城市群等级规模的多中心化。因此,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刘爽.中南大学.2010, 11
[2]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浩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衣保中
[J].
经济评论,
2012,
(01)
: 42
-
47+115
[3]
城市物流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凯
[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5
(06)
: 30
-
35
[4]
现代物流业优化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
孙浩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孙浩杰
吴群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吴群琪
汪蕴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汪蕴慧
[J].
经济问题,
2011,
(06)
: 27
-
31
[5]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徐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徐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祖庆
[J].
统计与决策,
2011,
(09)
: 116
-
119
[6]
现代物流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机理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增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郭建科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6,
(04)
: 61
-
65
←
1
→
共 6 条
[1]
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刘爽.中南大学.2010, 11
[2]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浩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衣保中
[J].
经济评论,
2012,
(01)
: 42
-
47+115
[3]
城市物流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凯
[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5
(06)
: 30
-
35
[4]
现代物流业优化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
孙浩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孙浩杰
吴群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吴群琪
汪蕴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汪蕴慧
[J].
经济问题,
2011,
(06)
: 27
-
31
[5]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徐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徐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祖庆
[J].
统计与决策,
2011,
(09)
: 116
-
119
[6]
现代物流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机理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增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郭建科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6,
(04)
: 61
-
6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