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器系统工程模型与实现

被引:45
作者
王建军 [1 ]
向永清 [2 ]
何正文 [1 ]
机构
[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2] 北京三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航天器; 系统工程; 智能制造; 产品生命周期; 信息物理融合; 建模;
D O I
10.13196/j.cims.2019.06.004
中图分类号
V57 [航天系统工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践行智能制造、推进航天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器系统工程。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从7个维度对航天器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建立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器系统工程整体模型和应用框架,并按照生命周期进展演化为设计、工艺、制造/装配、试验/测试与在轨运行5个典型阶段模型和应用框架。在技术实现层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用于过程控制的对象连接与嵌入统一架构、系统建模语言、基于模型的定义、面向服务的架构等先进技术,构建了由物理空间、传输层、数据层、模型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构成的数字孪生系统架构。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器系统工程能够有效实现航天器研制全生命周期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双向动态实时交互共融与协同,从而推进航天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48 / 13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航天器系统设计.[M].张庆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 [2] Digital Twin Service towards Smart Manufacturing.[J].Qinglin Qi;Fei Tao;Ying Zuo;Dongming Zhao.Procedia CIRP.2018,
  • [3] A Review of the Roles of Digital Twin in CPS-based Production Systems.[J].Elisa Negri;Luca Fumagalli;Marco Macchi.Procedia Manufacturing.2017,
  • [4] The Digital Twin: Realizing the 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 for Industry 4.0.[J].Thomas H.-J. Uhlemann;Christian Lehmann;Rolf Steinhilper.Procedia CIRP.2017,
  • [5] Shaping the digital twin for design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Schleich, Benjamin
    Anwer, Nabil
    Mathieu, Luc
    Wartzack, Sandro
    [J]. 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7, 66 (01) : 141 - 144
  • [6]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y and Digital Twins for 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Rosen, Roland
    von Wichert, Georg
    Lo, George
    Bettenhausen, Kurt D.
    [J]. IFAC PAPERSONLINE, 2015, 48 (03): : 567 - 572
  • [7] 基于精益协同思想的航天器系统工程研制管理平台
    王建军
    向永清
    赵宁
    [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8, 40 (06) : 1310 - 1317
  • [8] 数字孪生及其应用探索
    陶飞
    刘蔚然
    刘检华
    刘晓军
    刘强
    屈挺
    胡天亮
    张执南
    向峰
    徐文君
    王军强
    张映锋
    刘振宇
    李浩
    程江峰
    戚庆林
    张萌
    张贺
    隋芳媛
    何立荣
    易旺民
    程辉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8, 24 (01) : 1 - 18
  • [9] 数字孪生车间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技术
    陶飞
    程颖
    程江峰
    张萌
    徐文君
    戚庆林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7, 23 (08) : 1603 - 1611
  • [10] 产品数字孪生体的内涵、体系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庄存波
    刘检华
    熊辉
    丁晓宇
    刘少丽
    瓮刚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7, 23 (04) : 753 -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