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不同类型岸带沉水植物分布及水体氮磷特征

被引:14
作者
夏天翔 [1 ]
李文朝 [1 ]
熊飞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江汉大学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抚仙湖; 岸带; 沉水植物; 氮; 磷;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7.0154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5年6—7月,通过野外断面采样并结合水质分析,对抚仙湖不同类型岸带沉水植物分布及水体氮磷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抚仙湖岸带分为4个类型,岩石陡峭岸带、冲积平缓岸带、河口岸带以及湖湾岸带;沉水植物种类分布最多出现在河口型岸带和湖湾岸带,均为9种;最低出现在岩石陡峭岸带,为5种;沉水植物生物量最高出现在冲积平缓岸带,为8300g·m-2,最低出现在岩石陡峭岸带,为2416g·m-2;沉水植物分布最深为A1岩石陡峭岸带,平均水深8·5m,最深达到11·0m;最浅为B2冲积平缓岸带,平均水深1·9m,最深为6m;岸带水体综合氮磷指标,以D2湖湾岸带最高,总氮、总磷分别达到5·34和0·145mg·L-1;最低为A2岩石陡峭岸带,总氮、总磷分别为0·87和0·015mg·L-1;抚仙湖沉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的吸收固定总量约为总氮为5·28×104kg,总磷为7500kg。
引用
收藏
页码:846 / 8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湖泊岸线分形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J].
潘文斌 ;
黎道丰 ;
唐涛 ;
蔡庆华 .
生态学报, 2003, (12) :2728-2735
[2]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与水柱营养的关系 [J].
吴爱平 ;
吴世凯 ;
倪乐意 .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04) :406-412
[3]   轮叶黑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利用 [J].
林连升 ;
岳春梅 ;
缪为民 .
水利渔业, 2005, (05) :33-34
[4]   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去除氮、磷中的贡献 [J].
尹炜 ;
李培军 ;
裘巧俊 ;
宋志文 ;
席俊秀 .
生态学杂志, 2006, (02) :218-221
[5]   植被型岸边带对藻类的捕获与水源保护研究 [J].
王洪君 ;
王为东 ;
卢金伟 ;
尹澄清 .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07) :1-3+8
[6]   云南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 [J].
熊飞 ;
李文朝 ;
潘继征 ;
夏天翔 ;
李爱权 .
云南植物研究, 2006, (03) :277-282
[7]  
抚仙湖[M]. 海洋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 1990
[8]   梁子湖水-陆交错区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
詹存卫 ;
于丹 ;
吴中华 ;
刘春花 ;
李中强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573-580
[9]   底质营养状况对黑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J].
楚建周 ;
王圣瑞 ;
金相灿 ;
颜昌宙 ;
崔晢 ;
赵海超 ;
周小宁 ;
马文奇 .
生态环境, 2006, (04) :702-707
[10]   武汉东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J].
陈洪达 .
海洋与湖沼, 1980, (03) :27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