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被引:53
作者
欧阳志云
李振新
刘建国
安力
张和民
谭迎春
周世强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3]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
[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 北京
[5] 北京
[6] East Lansing
[7] MI
[8] USA
[9] East
关键词
大熊猫; 生境恢复过程; 群落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63 [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狩猎限制];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 ,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 0世纪 2 0~ 3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 5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 60~ 70年代人工林等 5个生境类型 ,2 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 :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 (高度 >5 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 ,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 ,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仅需约 2 0~ 3 0 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 ,一般恢复时间 5 0 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 ,恢复时间为 70~ 80 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 ,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 ,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 ,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840 / 184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Ⅺ.山地草甸β多样性 [J].
高贤明 ;
马克平 ;
黄建辉 ;
刘灿然 .
生态学报, 1998, (01) :26-34
[2]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能量摄入和食物资源能量估算 [J].
魏辅文 ;
胡锦矗 ;
王维 ;
杨光 .
兽类学报, 1997, (01) :9-13
[3]   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Ⅱ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J].
马克平,刘灿然,刘玉明 .
生物多样性, 1995, (01) :38-43
[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 [J].
欧阳志云 ;
刘建国 ;
肖寒 ;
谭迎春 ;
张和民 .
生态学报, 2001, (11) :1869-1874
[5]   卧龙大熊猫生境的群落结构研究 [J].
欧阳志云 ;
刘建国 ;
张和民 .
生态学报, 2000, (03) :458-462
[6]   相岭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J].
魏辅文 ;
冯祚建 ;
王祖望 .
动物学报, 1999, (01) :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