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构造格局初探

被引:5
作者
彭一民
机构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地震构造; 新生代; 大地构造; 地质年代; 构造应力场; 构造格局; 构造格架; 大陆; 地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地震构造”一词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从现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原则可以看出,有的强调地质构造的新活动与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有的则着重在与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但从研究地震地质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区别。 地质构造反映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与形变的综合演化结果,其中的活动构造是地震孕育的场所,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积极表现之一。活动构造系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构造,而不论其活动开始于何时,因此,我们可以将地震构造理解为活动构造中与地震关系密切的那一部分构造。 我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东、南两侧为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包绕,除东北牡丹江—延吉一带有少数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一般震源深度为10—30公里。从震源所处的部位看,全部位于陆壳之中(图1)。故探讨我国大陆浅源地震构造实际上就是研究大陆壳地震构造的问题。继六十年代对洋底扩张、大陆漂移而发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对新华夏系及其应力场的讨论 [J].
彭一民 .
地质论评, 1982, (04) :348-355
[2]   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J].
王鸿祯 .
地球科学, 1981, (01) :42-66
[3]   北京平原区同生断裂的某些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J].
彭一民 ;
李鼎容 ;
谢振钊 ;
王安德 ;
刘清泗 .
地震地质, 1981, (02) :57-64
[4]   苏地震学家索洛年科对地震预报的论述 [J].
张君仪 .
国际地震动态, 1981, (01) :20-22
[5]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 [J].
丁国瑜 ;
李永善 .
地质学报, 1979, (01) :22-34
[6]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J].
陈国达 ;
陈家超 ;
魏柏林 ;
薛佳谋 ;
刘以宣 ;
文善继 ;
魏洲龄 ;
胡火炎 .
地质科学, 1975, (03) :205-219
[7]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特征 [J].
常承法 ;
郑锡澜 .
地质科学, 1973, (01) :1-12
[8]  
中国地震简目.[M].国家地震局 编.地震出版社.1977,
[9]  
地质力学概论.[M].李四光著;.科学出版社.1973,
[10]  
新地球观.[M].[日]上田诚也 著;常子文 译.科学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