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子粒灌浆及种子萌发特性的粒位效应研究

被引:26
作者
李玉玲
台国琴
不详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郑州
[3] 郑州
关键词
玉米; 子粒灌浆; 种子萌发特性; 粒位效应;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5.01.019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粒重不同的2个纯合稳定普通玉米自交系及其正反交当代果穗上、中、下不同部位子粒的灌浆进程及成熟种子的电导率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杂交当代的百粒重高于母本自交系;子粒灌浆速率的高低和有效灌浆期的长短是导致不同材料及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中部子粒的电导率小于上、下部子粒,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生长指数、贮藏物质消耗率和运转率大于上、下部子粒。种子萌发及幼苗特性的一致性也与粒位效应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生态因素对玉米子粒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J].
郑洪建 ;
董树亭 ;
王空军 ;
胡昌浩 ;
郭玉秋 ;
张吉旺 .
玉米科学, 2001, (01) :69-73
[2]   玉米杂交当代的生理反应 [J].
史振声,李凤海,张喜华 .
玉米科学, 1996, (04) :25-29
[3]   品种混杂退化与全息定域选种 [J].
王贵学 .
种子, 1989, (04) :42-44
[4]   关于玉米F0代杂种优势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J].
史振声 .
辽宁农业科学, 1987, (04) :31-33
[5]   关于玉米从受精到籽粒成熟期有无杂种优势的探讨 [J].
赵文耀 .
辽宁农业科学, 1981, (06) :48-51
[6]  
种子活力[M]. 科学出版社 , 陶嘉龄,郑光华著, 1991
[7]  
高技术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