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

被引:17
作者
周谷平
叶志坚
机构
[1]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教育学; 赫尔巴特; 中国; 杜威; 凯洛夫;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06.05.005
中图分类号
G40-09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J].
肖朗 ;
叶志坚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04) :76-82
[2]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J].
王坤庆 .
教育研究, 2004, (08) :21-26
[3]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 [J].
周谷平 ;
徐立清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01) :14-19
[4]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日本的影响 [J].
李文英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03) :28-32
[5]   中国教育学百年(上) [J].
瞿葆奎 .
教育研究, 1998, (12) :4-13
[6]  
赫尔巴特文集.[M].[(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著];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  
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约翰·杜威(JohnDewey)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中国教育史研究.[M].陈学恂主编;田正平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陈桂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  
王国维文集.[M].姚淦铭;王燕 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