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被引:24
作者:
刘国卿
张干
李军
李可昌
郭玲利
刘向
池继松
彭先芝
祁士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武汉
来源:
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钻孔;
珠江口;
沉积通量;
垂直变化;
D O I:
10.13227/j.hjkx.2005.03.029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 5 )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 1 0 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 2cm)的含量介于5 9~330ng·g-1 (干重) .从1 9世纪6 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 0世纪5 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 0世纪6 0~70年代有所降低.2 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45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