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流场改变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及脑梗死分型特点分析附视频

被引:4
作者
武晓玲 [1 ]
郝建萍 [2 ]
王淑珍 [1 ]
于红霞 [1 ]
迟路湘 [3 ]
机构
[1] 北京军区二五一医院神经内科
[2] 河北省康保县医院内科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流场改变; 不稳定斑块; 脑梗死分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3.4 [颈动、静脉疾病];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分析脑梗死分型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DFI)检查,部分经CTA证实为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者于脑梗死恢复期行DSA检查,根据其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将16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结合CDFI及CTA评价斑块性质及流场改变,对梗死灶进行急性脑梗塞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再根据CTA所示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区、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4种亚型。观察流场改变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并对比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后脑梗死临床分型特点。结果 168条责任血管,正常17.9%,轻度狭窄22.6%,中度狭窄30.9%,重度狭窄14.8%,闭塞14.3%,中度狭窄比例最高。狭窄程度大于50%即可导致流场改变,血流速度增快,湍流形成,斑块不稳定性增加,以脂质斑及混合斑比例最高。临床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多见,重度狭窄及闭塞组颈动脉斑块以混合斑多见,临床以分水岭梗死多见。轻度狭窄组,多为纤维斑块,临床以腔隙性梗死(LI)多见。结论颈动脉中度狭窄因特殊的血流流场变化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高,易发生动脉-动脉栓塞。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J].
王晨 ;
张学军 ;
罗军 ;
黄桂林 ;
刘江文 ;
夏军强 .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05) :511-512
[2]   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J].
杨学伟 ;
田君 .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06) :647-648+650
[3]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分析比较 [J].
赖贤良 ;
邓志锋 ;
祝新根 ;
毛国华 ;
沈晓黎 ;
郭华 ;
宋书欣 ;
江峰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4) :4221-4222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J].
宋桂芹 ;
王拥军 ;
董可辉 ;
姜卫剑 ;
杜斌 ;
陈启东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09) :680-683
[5]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剪切力改变对其斑块及内膜中膜病理变化影响 [J].
武晓玲 ;
罗春霞 ;
迟路湘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0) :2057-2061
[6]   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分析 [J].
汪东良 ;
陈强 ;
谢增华 ;
方兴 ;
吴琪 ;
孙小义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06)
[7]  
Histopatholog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 . Renu Virmani,Elena R. Ladich,Allen P. Burke,Frank D. Kolodgie.Neurosurgery . 2006 (5 Su)
[8]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526 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s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Ischemic Symptoms: The Oxford Plaque Study[J] . J N.E. Redgrave,J K. Lovett,P J. Gallagher,P M. Rothwell.Circulation . 2006 (19)
[9]  
Low-Grade Carotid Stenosis: Looking Beyond the Lumen With MRI[J] . Bruce A. Wasserman,Robert J. Wityk,Hugh H. Trout,Renu Virmani.Stroke . 2005 (11)
[10]  
Hemodynamic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J] . Ajay K. Wakhloo,Baruch B. Lieber,Jaehoon Seong,Chander Sadasivan,Matthew J. Gounis,Laszlo Miskolczi,Johnny S. Sandhu.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