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被引:68
作者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沈振西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小嵩草草原化草甸;结构特征;生物量动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小嵩草(Kobresiapygmaea)草原化草甸的主要植物有35种,隶属11科,30属。小嵩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有异针茅(Stipaalliena)、美丽风毛菊(Saussureasuperba)、紫羊茅(Fesfucarubra)等;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65.71%),其次为地下芽植物(34.29%);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垂直分布呈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地上、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冠层和土层中,分别占地上、地下总生物量的91.79%和90.43%。每个植物类群生物量季节变化可由Logostic模型表示:W_I=k_i/[1+exp(A_I-B_it)]枯枝落叶生物量变化呈“V”型曲线。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绝对增长速率具明显的差异,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可生产干物质2.79g.年地上净生产量为368.4g/m ̄2。所固定太阳能值为6655.16kJ/m ̄2.其中莎草类占35.10%,禾草类占23.33%,杂类草占34.15%,枯枝落叶占7.42%。光能利用率为0.1097%。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5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