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分析

被引:4
作者
韩颖
刘庆
白宝鑫
石建华
机构
[1]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回弹效应; 索洛余值法; DEA-Malmquist指数法; TFP指数; 技术进步贡献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1 ;
摘要
分别运用索洛余值法(C-D法)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构建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模型,测算辽宁省1986~2014年的能源回弹效应.结果表明:辽宁省存在比较明显的回弹效应并呈上升趋势.说明不能只注意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而忽视回弹效应,要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和市场调节等手段相结合,推进辽宁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061 / 106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钢铁行业实证研究 [J].
陈凯 ;
史红亮 ;
闫波 .
工业技术经济, 2011, 30 (04) :24-30
[2]   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数据为例 [J].
陈燕 .
经济问题, 2011, (02) :126-129
[3]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的估算——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研究 [J].
国涓 ;
凌煜 ;
郭崇慧 .
资源科学, 2010, 32 (10) :1839-1845
[4]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J].
王群伟 ;
周德群 .
系统工程, 2008, (07) :74-80
[5]   The macro-economic rebound effect and the UK economy [J].
Barker, Terry ;
Ekins, Paul ;
Foxon, Tim .
ENERGY POLICY, 2007, 35 (10) :4935-4946
[6]  
Estimating the rebound effect in US manufacturing energy consumption[J] . Jan Bentzen.Energy Economics . 2003 (1)
[7]  
Energy Consumption for Space Heating: A Discrete–Continuous Approach[J] . RunaNesbakke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2 (1)
[8]  
The rebound effec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J] . Joyashree Roy.Energy Policy . 2000 (6)
[9]   THE LONG-RUN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AND GASOLINE DEMAND [J].
WHEATON, WC .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2, 13 (02) :43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