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株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海拔梯度变异
被引:42
作者:
马维玲
[1
,2
]
石培礼
[1
]
李文华
[1
]
何永涛
[1
]
张宪洲
[1
]
沈振西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胁迫;
生物量分配;
地上/地下比值;
植物性状;
细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亚高山带(3700m)、高山带(4300m)和亚冰雪带(5000m以上)3个海拔常见的双子叶草本、禾草和莎草3种功能型57种草本植物单株植物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模式来检验假设:随海拔升高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储存器官,以利于萌发再生和抵御高寒环境胁迫.结果基本验证了这一假设,但不同器官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亚高山带植物分配给储存器官的生物量比例((7±2)%)显著低于高山带((23±6)%)和亚冰雪带((21±6)%),而分配给叶的生物量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化不大.从亚高山带到亚冰雪带,茎、花的生物量分别下降45%和41%,细根的生物量却升高86%和102%.随着海拔的升高,双子叶草本、禾草比叶面积、单株叶面积均减小,莎草则呈现相反趋势,3种功能型植物叶面积比、叶根比随海拔升高降低而细根生物量增加.高山植物生物量分配随海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上繁殖器官的降低和地下细根增加,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比较稳定,表明高山植物通过稳定光合器官的投入和增加细根的吸收表面积,以补偿高山低温和养分限制环境下的碳供给和养分吸收.与双子叶草本和禾草相比,莎草类植物在高海拔地区,叶、根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模式对其获取资源更加有利,细根生物量在高山带显著升高是对莎草菌根形成能力弱的一种补偿.
引用
收藏
页码:533 / 54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