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旅游与后现代——一个研究视角与一种精神转向

被引:39
作者
马凌 [1 ,2 ]
孙九霞 [3 ]
朱竑 [1 ,2 ]
机构
[1]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3]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流动; 旅游; 后现代精神; 转向;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9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060201 ; 070502 ;
摘要
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甚至批判,为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可以开始重新思考和重构旅游的意义,并在新的后现代和后结构哲学思潮以及更广阔的流动背景下探讨旅游的新特征和旅游体验的新方向。流动作为一种批判语境,意味着对传统以稳定和界限为主体的文明形式的挑战,也在更深层意义上代表着新的社会精神内涵。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和人们意识的改变,人们将习惯一种流动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流动中居住,在居住中流动。在此意义上,旅游的内涵或者是生活化了,又或者是生活旅游化了。文章最后从"何为旅游世界"、"旅游体验"以及"再谈游的精神"等三个方面对后现代语境下旅游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J].
杨茜好 ;
朱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 (02) :1-11
[2]   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 [J].
潘秋玲 ;
丁蕾 .
人文地理, 2007, (05) :24-28
[3]   鲍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J].
郑莉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02) :91-98
[4]   对秩序的追求 [J].
齐格蒙·鲍曼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3) :37-43
[5]   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J].
张国清 .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4) :11-22
[6]  
后现代主义批判[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余乃忠, 2012
[7]  
后现代精神[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 格里芬, 2011
[8]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特斯特, 2010
[9]  
大地的阶梯[M]. 南海出版公司 , 阿来, 2007
[10]  
流动的现代性[M]. 上海三联书店 , (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