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始宇宙线里必定含有未知的中性重粒子成份?

被引:2
作者
何祚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重粒子; 宇宙线; 新粒子; 横动量; 冷暗物质; 中微子; 微中子; 轻子;
D O I
10.13405/j.cnki.xdwz.1995.01.008
中图分类号
O572.3 [粒子类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近来,我国的一些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工作者纷纷热衷于探讨一个问题:在原始宇宙线里是否含有未知的中性重粒子成份? 为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其理由何在?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事例 早在1972年,在原子能研究所前云南落雪山高山宇宙线观测站上,曾在一个带有磁场的大云雾室里记录到一个“可能”是长寿命的带电的重粒子的稀有事例。此事例由相交于云室外一点的三根径迹a,b,c所组成,其中粒子a可鉴定为,π-介子,其动量Pa=6.6-0.8+1.0GeV/c;粒子b是质子,动量Pb≈62GeV/c;“粒子c带电,动量Pc>40GeV/c。三条径迹的夹角是θab=3°25′,θbc=1°25′,θac=4°55′。由于θac≈θab+θbc,可以认为径迹a,b,c共面。这三根径迹的最大特点是它们的游离,亦即径迹的“浓淡”,其数值是 Ia=(1.53±0.18)Ic Ib=(1.59±0.19)Ic Ic=(0.88±0.11)I0 其中I0是这一磁云室的多个“最小游离”曲线的游离数的平均值。由于c粒子明显地落在“最小游离”的范围,因而Pc显然大于40GeV/c,但其飞行速度和罗伦兹收缩因子βγ将在“最小游离”的范围,亦即有βγ=3.4,或2≤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2+41 +41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