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泥盆世磷质微球粒——可能的动物卵细胞

被引:6
作者
龚一鸣
司远兰
徐光辉
李保华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南民族学院
关键词
微球粒; 卵细胞; 牙形石动物; 泥盆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广西上泥盆统斜坡—盆地相灰岩中存在着数量丰富、保存完好的磷质微球粒。其大小250μm±,球状、椭球状,部分微球粒表面具脐状或对称型脐状浅凹。在球切剖面上微球粒的球壳、球幔和球幔中的斑块分异清楚。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微区分析表明:球壳、球幔和球幔斑块的共有成分是磷、碳。特有成分铁主要存在于球幔斑块中。这种成分特征与动物卵细胞在成岩和后生过程中经脱水、脱羧、脱甲基、脱氨基和脱硫后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的成分较为一致。球壳和球幔与牙形石属Palmatolepis sp.的齿片和齿台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微区分析结果非常类似,说明二者的成分和物质结构有较大的亲缘性。我们认为这种磷质微球粒很可能是牙形石动物排出的卵细胞,球壳、球幔和球幔斑块可能分别代表卵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类似于现今的鱼卵。脐状或对称型脐状浅凹可能代表卵细胞的动、植物极和以其为始端进行有丝分裂的开始。我们的资料不支持磷质微球粒为牙形石动物分泌的珍珠的推断。该发现对正确识别地层记录中微球粒的特征和成因,揭示牙形石动物的分类位置、繁殖、演化和绝灭提供了新的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45+579 +579-5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地质界线的铱异常 [J].
柴之芳 .
地质论评, 1987, (05) :488-489
[2]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混生层1中微球粒的发现及其意义 [J].
何锦文 .
地层学杂志, 1985, (04) :293-29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