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Ⅱ.建宁基点及泰宁联系点连续五年中试结果与效益分析

被引:2
作者
叶国添,杨建平,林忠华
机构
[1] 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福建省建宁县畜牧水产局
关键词
水稻,红萍,鱼,人工调控;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1994.02.003
中图分类号
S511.10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连续五年较大面积的田间中试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每年鲜鱼亩产量250kg,稻谷产量比常规种稻高4%~6%,化肥用量减少50%~60%,农药用量减少50%,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季稻、制种田和双季稻等传统耕作制。作者认为,实行不同萍种混养,鱼苗自育自繁以及田间工程标准化、田间管理规范化是新耕作体系增产增收的关键,并讨论了稻田人工生物圈对提高生态、社会效益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Ⅰ.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初报 [J].
贾芬 ;
黄毅斌 ;
唐建阳 ;
陈振南 ;
翁伯琦 .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03) :15-20
[2]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J].
翁伯琦 ;
唐建阳 ;
陈炳焕 ;
刘中柱 .
生态学报, 1991, (01) :25-31
[3]   15N示踪法研究稻萍鱼体系中红萍氮素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J].
翁伯琦 ;
陈炳焕 ;
唐建阳 ;
刘中柱 .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87, (01) :16-24
[4]   稻萍鱼生态体系控制稻飞虱和纹枯病试验 [J].
刘浩官 ;
李平 ;
祝卫华 ;
赵可宇 ;
黄大斌 ;
林党恩 ;
罗克昌 .
福建农业科技, 1986, (02) :14-15
[5]   稻萍鱼共生是提高稻田产值的好途径 [J].
叶国添 ;
林崇光 ;
陈震南 .
福建农业科技, 1985, (02) :52-54+47
[6]  
中国满江红.[M].刘中柱;郑伟文编著;.农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