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36
作者
王学佳 [1 ,2 ]
杨梅学 [1 ]
万国宁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再分析资料; 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亚洲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热变化的因素以及探讨了高原感热的变化对东亚、南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年平均而言,高原感热通量大部分地区为正值,说明高原为热源;冬季是全年感热通量最小的季节,为负值;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即由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近60年高原的感热通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春、夏季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秋、冬季和年平均感热通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分别为0.94,0.50和0.49 W·m-2·(10a)-1。感热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由于1969年前后的突变,导致高原感热在1970-1981年的下降趋势显著。高原感热的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和地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的关系不明显。年际尺度上,春季、年平均高原感热的减弱(增强)区域和东亚、南亚夏季风指数有很好的正(负)相关,其显著变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东亚、南亚夏季风。
引用
收藏
页码:1557 / 156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J].
于琳琳 ;
陈海山 .
高原气象 , 2012, (05) :1173-1182
[2]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关键区视热源特征与中国西南春旱的联系 [J].
过霁冰 ;
徐祥德 ;
施晓晖 ;
徐杰 .
高原气象, 2012, 31 (04) :900-909
[3]   东亚季风环流演变的主要模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 [J].
郝立生 ;
丁一汇 ;
闵锦忠 .
高原气象, 2012, 31 (04) :1007-1018
[4]   夏季青藏高原多种地表感热通量资料的评估 [J].
竺夏英 ;
刘屹岷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7) :1104-1112
[5]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宋燕 ;
张菁 ;
李智才 ;
赵平 .
高原气象 , 2011, (04) :843-851
[6]  
Recent trends i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YANG Kun1, GUO XiaoFeng1 & WU BingYi2 1 Laboratory of Tibetan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01)
[7]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 [J].
晏红明 ;
杨辉 ;
王灵 ;
梁红丽 .
高原气象, 2010, (06) :1452-1463
[8]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度变化在高原干湿季转换中的作用 [J].
王澄海 ;
尚大成 .
高原气象, 2007, (04) :677-685
[9]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和与雨量的关系 [J].
李建平 ;
曾庆存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3) :73-87
[10]  
Heating statu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April to June and rainfall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over East Asia in midsummer[J]. DUAN Anmin, LIU Yimin & WU Guoxi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