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36
作者
王学佳 [1 ,2 ]
杨梅学 [1 ]
万国宁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再分析资料; 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亚洲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热变化的因素以及探讨了高原感热的变化对东亚、南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年平均而言,高原感热通量大部分地区为正值,说明高原为热源;冬季是全年感热通量最小的季节,为负值;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即由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近60年高原的感热通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春、夏季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秋、冬季和年平均感热通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分别为0.94,0.50和0.49 W·m-2·(10a)-1。感热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由于1969年前后的突变,导致高原感热在1970-1981年的下降趋势显著。高原感热的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和地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的关系不明显。年际尺度上,春季、年平均高原感热的减弱(增强)区域和东亚、南亚夏季风指数有很好的正(负)相关,其显著变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东亚、南亚夏季风。
引用
收藏
页码:1557 / 156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31]   高原地区NCEP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检验及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J].
宋敏红 ;
吴统文 ;
钱正安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0, (04) :467-475
[32]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趋势变化与突变 [J].
陈辉 ;
施能 ;
王永波 .
热带气象学报, 2000, (03) :272-281
[33]   亚洲季风年代际振荡及与天文因子的相关 [J].
卫捷 ;
汤懋苍 ;
冯松 ;
张莉 .
高原气象 , 1999, (02) :54-59
[34]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 Ⅱ.爆发时间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大气科学, 1999, (01) :52-62
[35]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大气科学, 1998, (06) :22-35
[36]   本世纪青藏高原气候的三次突变及与天文因素的相关 [J].
汤懋苍 ;
白重瑗 ;
冯松 ;
蔡英 .
高原气象 , 1998, (03) :29-36
[37]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
[38]   用EOF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分布与变化 [J].
柯长青 ;
李培基 .
冰川冻土, 1998, (01) :65-68
[39]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J].
潘保田,李吉均 .
兰州大学学报, 1996, (01) :108-115
[40]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Ⅰ.降水和温度变化 [J].
严中伟 ;
季劲钧 ;
叶笃正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 (01)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