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性变化

被引:30
作者
刘久波 [1 ]
范金波 [1 ]
黄平 [2 ]
瞿锐 [3 ]
机构
[1]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临床输血科
[2]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检验科
[3]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银屑病; 微循环; 血液流变性; 发病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58.63 [牛皮癣(银屑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6 ;
摘要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性变化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银屑病患者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以及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硬度(TK值)、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红细胞压积(Hct)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组管袢模糊,畸形管袢增多,袢顶狭窄较多见,输入枝血管变细,输出枝血管增粗,管袢缩短;微血管血流速度缓慢,多呈粒流、粒缓流,红细胞聚集,可见白色微小血栓;管袢周围视野极度模糊,袢顶渗出或出血,乳头呈浅波纹状或平坦;用田牛加权积分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明显异常,其形态、流态、袢周等指标积分值以及综合积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银屑病组ηb低切值、EAI、血沉与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及综合积分值均呈明显正相关(与流态积分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0.29、0.21;与综合积分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0.24、0.19;P均<0.01)。结论:微循环障碍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微循环改变的机理可能与血液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以及通透性增加有关。临床上采用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患者康复。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4+82+85 +8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银屑病患者检测血小板指数及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J].
杜桂芹 ;
常曼丽 ;
王秀云 .
中国微循环, 2004, (03) :180-181
[2]   银屑病辨证分型与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36分子表达的关系 [J].
李冠勇 ;
冯磊 ;
尹瑜 ;
刘洪普 ;
尹格平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05) :456-457
[3]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银屑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J].
方春红 ;
梁虹 ;
胡萍 ;
李发香 ;
付继成 ;
蒋正义 ;
张春荣 ;
徐世正 .
微循环学杂志, 2000, (01) :28-29+34
[4]   银屑病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临床观察 [J].
黄军丽 ;
刘华昌 ;
李冠勇 ;
张世国 .
人民军医, 2000, (01) :42-43
[5]   银屑病患者不同病期的血细胞参数及血脂变化 [J].
彭立义 ;
张道杰 ;
蒋宏彬 ;
叶明亮 .
前卫医药杂志, 1998, (01) :28-29
[6]   黑光灯对银屑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与疗效 [J].
刘夕茹 ;
李海生 ;
于霖 .
微循环学杂志, 1997, (04) :30-31+59
[7]   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 [J].
王宝娃,于小玲,董晓青,除金荣,刘凤 .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6, (06) :537-538
[8]  
现代皮肤病学[M].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杨国亮,王侠生主编, 1996
[9]  
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田牛等著, 1992
[10]  
血液流变学及其临床应用[M]. 四川教育出版社 , 陈槐卿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