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14
作者:
唐洁
[1
,2
]
郭学良
[1
,2
,3
]
常祎
[1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降水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深入认识,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14年7月3—25日发生的6次不同强度云和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夏季云和降水过程具有独特性。高原夏季对流的促发机制主要是午后高原加热造成的,云和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夜后,对流性降水一般转化为层状云降水,具有明显的0℃层回波亮带,并且会产生强降水。大部分对流云云顶高度超过15 km(海拔高度),最大上升气流速度为10—40 m/s。(2)6次云过程中均具有高过冷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20℃层,冰晶含量主要分布在-20℃层以上的区域,强盛的对流云中,可出现在-40℃层以上区域;雨水集中分布在融化层之下,说明其主要依赖降水性冰粒子的融化过程;雪和霰粒子含量高,分布范围广,说明云中冰相过程非常活跃。(3)高原夏季云中水凝物的转化过程和降水的形成机理具有明显特点。霰粒子的融化过程是地面雨水的主要来源,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通过暖雨过程形成的过冷雨滴的异质冻结过程对云中霰胚的形成十分重要。霰粒子的增长主要依靠凇附过程以及聚并雪晶的增长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53 / 1068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