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14
作者
唐洁 [1 ,2 ]
郭学良 [1 ,2 ,3 ]
常祎 [1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降水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深入认识,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14年7月3—25日发生的6次不同强度云和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夏季云和降水过程具有独特性。高原夏季对流的促发机制主要是午后高原加热造成的,云和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夜后,对流性降水一般转化为层状云降水,具有明显的0℃层回波亮带,并且会产生强降水。大部分对流云云顶高度超过15 km(海拔高度),最大上升气流速度为10—40 m/s。(2)6次云过程中均具有高过冷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20℃层,冰晶含量主要分布在-20℃层以上的区域,强盛的对流云中,可出现在-40℃层以上区域;雨水集中分布在融化层之下,说明其主要依赖降水性冰粒子的融化过程;雪和霰粒子含量高,分布范围广,说明云中冰相过程非常活跃。(3)高原夏季云中水凝物的转化过程和降水的形成机理具有明显特点。霰粒子的融化过程是地面雨水的主要来源,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通过暖雨过程形成的过冷雨滴的异质冻结过程对云中霰胚的形成十分重要。霰粒子的增长主要依靠凇附过程以及聚并雪晶的增长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53 / 106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对流云结构及雨滴谱分布日变化特征 [J].
常祎 ;
郭学良 .
科学通报, 2016, (15) :1706-1720
[2]   夏季青藏高原深厚及浅薄降水云气候特征分析 [J].
潘晓 ;
傅云飞 .
高原气象 , 2015, (05) :1191-1203
[3]   2014年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多种雷达综合观测试验及云特征初步分析结果 [J].
刘黎平 ;
郑佳锋 ;
阮征 ;
崔哲虎 ;
胡志群 ;
吴松华 ;
戴光耀 ;
吴亚昊 .
气象学报, 2015, 73 (04) :635-647
[4]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J].
徐祥德 ;
赵天良 ;
Lu Chungu ;
施晓晖 .
气象学报, 2014, 72 (06) :1079-1095
[5]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J].
李典 ;
白爱娟 ;
黄盛军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04-311
[6]   青藏高原一次强对流过程对水汽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 [J].
朱士超 ;
银燕 ;
金莲姬 ;
陈倩 .
大气科学, 2011, (06) :1057-1068
[7]   华南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和微物理特征模拟分析 [J].
史月琴 ;
楼小凤 ;
邓雪娇 ;
胡志晋 ;
周秀骥 .
大气科学 , 2008, (05) :1019-1036
[8]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J].
傅云飞 ;
刘奇 ;
自勇 ;
冯沙 ;
李跃清 ;
刘国胜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1) :8-18
[9]   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 [J].
傅云飞 ;
李宏图 ;
自勇 .
高原气象, 2007, (01) :98-106
[10]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7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