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产力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以巴拉噶尔河流域为例

被引:7
作者
张圣微 [1 ]
申芮 [1 ]
陈哲 [2 ]
刘廷玺 [1 ]
恩克巴图 [3 ]
李林超 [1 ]
机构
[1]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沧州河务局
[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工作站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 光能利用率模型; 时空分布; 巴拉噶尔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利用CASA模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巴拉噶尔河流域2012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利用当年7月份研究区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2为0.75,平均相对误差为4.13%,表明该模型在本区域是适用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和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研究区NPP的空间分布是顺着河流流向的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研究区内NPP在年内月际水平上与两个气候驱动因子存在显著关系,Pearson相关性数据显示降水量和月均温与NPP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滞后效应分析显示,NPP主要受降雨影响;双因素协同分析表明,温度和降水量对于NPP存在正协同效应,但温度不如降水作用大。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CASA模型在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NPP研究中的应用
    秦瑞
    周瑞伍
    彭明春
    王崇云
    彭泽瑜
    [J]. 山地学报, 2014, 32 (06) : 698 - 705
  • [2] 2000—2011年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李燕丽
    潘贤章
    王昌昆
    刘娅
    赵其国
    [J].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 5220 - 5228
  • [3]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
    李建龙
    周伟
    杨红飞
    章超斌
    居为民
    [J]. 生态学报, 2013, 33 (12) : 3752 - 3764
  • [4]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罗玲
    王宗明
    毛德华
    娄彦景
    任春颖
    宋开山
    [J]. 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 (01) : 5 - 11
  • [5]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与验证
    罗玲
    王宗明
    毛德华
    娄彦景
    任春颖
    宋开山
    [J]. 中国草地学报, 2011, 33 (06) : 21 - 29
  • [6] 1981-2001年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王国成
    张稳
    黄耀
    [J]. 草业科学, 2011, 28 (11) : 2016 - 2025
  • [7] 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的CASA模型改进
    张美玲
    陈全功
    蒋文兰
    柳小妮
    [J]. 中国草地学报, 2011, 33 (04) : 5 - 11
  • [8] Crop Classification Using MODIS NDVI Data Denoised by Wavelet: A Case Study in Hebei Plain, China[J]. ZHANG Shengwei1, 2, LEI Yuping2, WANG Liping1, LI Hongjun2, ZHAO Hongbin1 (1.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2.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3)
  • [9] 巧用Excel解决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龚江
    石培春
    李春燕
    [J]. 农业网络信息, 2011, (01) : 46 - 48
  • [10]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龙慧灵
    李晓兵
    黄玲梅
    王宏
    魏丹丹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07) : 781 - 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