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07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500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欣,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