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

被引:92
作者
赵毅衡
机构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标出性; 符号学; 艺术美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2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于标出性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至今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没有定论。标出性在文化研究中更为重要,但是至今没有切实的研究。本文指出标出性在文化中情况更为复杂,变化多端,难以套用语言学成果。本文建议以"中项偏边"作为标出性的基础定义,"中项易边"就成为标出性演变的动力。文本指出标出性普遍存在,而且处于文化的动力性演变过程之中。在艺术中,标出性起的作用更为复杂,但是可以为理解现代艺术美学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拉康——镜像阶段[M]. 河北教育出版社 , (日)福原泰平著, 2002
[2]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石毓智著, 2001
[3]  
面孔[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美)丹尼尔·麦克尼尔(DanielMcNeill)著, 2000
[4]  
福柯集[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法)米歇尔·福柯著, 1998
[5]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顺馨 著, 1995
[6]  
语文杂记[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吕叔湘 著, 1984
[7]  
Linguistics and Style. Nils Erik Enkvist et al. Mouton . 1973
[8]  
限制与开拓. 潘公凯.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05
[9]  
The Beauty Myth:How Images of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aomi Wolf. AnchorBooks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