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57
作者
方盛明 [1 ]
赵成彬 [1 ]
柴炽章 [2 ]
刘保金 [1 ]
酆少英 [1 ]
刘明军 [1 ]
雷启云 [2 ]
刘皓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68 / 17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松散覆盖层内隐伏断层探测研究 [J].
赵成斌 ;
袁洪克 ;
李德庆 ;
孙振国 ;
赵景尧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02) :107-113
[2]   郑州市东区浅部断层的构造特征研究 [J].
赵成斌 ;
李德庆 ;
赵景尧 ;
袁洪克 ;
孙振国 .
中国地震, 2007, (01) :65-74
[3]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J].
朱金芳 ;
方盛明 ;
张先康 ;
曲国胜 ;
黄宗林 ;
洪星 ;
刘保金 ;
杨卓欣 ;
段永红 .
中国地震, 2006, (03) :249-258
[4]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S1
[5]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 [J].
柴炽章 ;
廖玉华 ;
张文孝 ;
许文俊 ;
申旭辉 ;
田勤俭 .
地震地质, 2001, (01) :15-23
[6]   玛纳斯地震区地壳浅部构造特征探测研究 [J].
赵成斌 ;
孙振国 ;
顾梦林 ;
杨晓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1) :54-63
[7]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位移速率 [J].
廖玉华 ;
柴炽章 ;
张文孝 ;
许文俊 .
中国地震, 2000, (02) :64-71
[8]   鄂尔多斯地块和银川盆地中上部地壳Q值结构 [J].
赵平 ;
罗力雷 ;
邓宏钊 ;
刘义强 ;
成双喜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2, (04) :351-355
[9]   贺兰山东麓冲沟裂点溯源迁移速率及其形成年龄的讨论 [J].
崔黎明 ;
王萍 ;
潘祖寿 ;
廖玉华 ;
汪一鹏 ;
宋方敏 .
地震地质, 1990, (01) :87-95+99
[10]   用地貌学方法研究贺兰山山前断层全新世活动状况 [J].
杨景春 ;
郭正堂 ;
曹家栋 .
地震地质, 1985, (04)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