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

被引:46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刘小龙
刘百篪
郑文俊
何文贵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甘肃兰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甘肃兰州,甘肃兰州,甘肃兰州,甘肃兰州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拉山断裂; 地壳缩短; 滑动速率; 共轭剪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8~ 3.8MaB .P .期间 ,大的地质体累积断错约 9~12km。断裂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的右旋断错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鄂拉山断裂带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4 .1± 0 .9)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5± 0 .1)mm/a。鄂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区域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剪切压扁与鄂拉山断裂的右旋剪切和挤压的共同影响 ,共和—茶卡盆地和乌兰盆地均属于走滑挤压型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区域性北东向挤压的作用之下 ,应变被分解为沿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沿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 ,形成一对共轭的剪切断裂。鄂拉山断裂及其他北北西走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变形机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的挤出和逃逸是非常有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93 / 402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