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被引:488
作者
李锦轶 [1 ]
何国琦 [2 ]
徐新 [3 ]
李华芹 [4 ]
孙桂华 [1 ]
杨天南 [1 ]
高立明 [1 ]
朱志新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新疆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4] 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新疆北部及邻区; 地壳构造格架; 形成过程; 镶嵌; 叠覆; 板块构造; 地幔; 岩石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6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01 条
[1]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J].
王亚军 ;
钱荣毅 ;
姜枚 ;
李海鸥 ;
索重辉 ;
张立树 .
地质学报, 2006, (01) :142-147+174
[2]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Nd、Sr、Pb同位素组成与岩石成因 [J].
姜常义 ;
姜寒冰 ;
叶书锋 ;
夏明哲 ;
逯东霞 .
地质学报, 2005, (06) :823-833
[3]   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孙桂华 ;
李锦轶 ;
高立明 ;
杨天南 .
地质论评, 2005, (04) :463-469
[4]   新疆哈密白石泉铜镍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华 ;
李华芹 ;
莫新华 ;
陈富文 ;
路远发 ;
梅玉萍 ;
邓岗 .
地质学报, 2005, (04) :498-502
[5]   新疆西天山达鲁巴依蛇绿岩地质特征 [J].
杨海波 ;
高鹏 ;
李兵 ;
张勤军 .
新疆地质, 2005, (02) :123-126
[6]   新疆喀拉通克和黄山东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韩宝福 ;
季建清 ;
宋彪 ;
陈立辉 ;
李宗怀 .
科学通报, 2004, (22) :2324-2328
[7]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J].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
地质通报, 2004, (Z2) :986-1004
[8]   南天山榆树沟蛇绿岩地体中高压麻粒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J].
周鼎武 ;
苏犁 ;
简平 ;
王润三 ;
柳小明 ;
陆关祥 ;
王居里 .
科学通报, 2004, (14) :1411-1415
[9]   斜切中亚的深部滑移构造带地球物理证据及对表层构造的制约 [J].
徐新 ;
王煜 ;
朱炳玉 .
新疆地质, 2004, (02) :125-130
[10]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 [J].
李锦轶 .
地质论评, 2004, (03) :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