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虚寒证家族的体温及植物神经系数研究

被引:11
作者
丁维俊
王米渠
胥方元
胡蓉
冯韧
王刚
严石林
机构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2]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3]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
[4]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5] 四川成都
[6] 四川泸州
关键词
虚寒证; 家系遗传调查; 体温; 植物神经系数;
D O I
10.13260/j.cnki.jfjtcm.008224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100501 ;
摘要
为探讨一个典型虚寒证家族的体温以及植物性神经平衡状态 ,深入研究其先天 (遗传 )背景的分子生物学表征 ,用 4 0项虚寒证量表评定该家族成员和对照组的虚寒证症状 :积分在 19分以下者为非虚寒证 ,2 0~ 4 9分为虚寒证 ,5 0分以上为典型虚寒证。然后测定舌下、等 7处温度 ,以及唾液量、血压、呼吸和脉搏间隔等指标 ,并运用植物神经系数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该家族的典型虚寒证患者和虚寒证患者的虚寒证症状定量同对照组比较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 (P<0 .0 0 1)。非虚寒证家族成员与对照组比较也在总症状与虚寒证症状 2个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 .0 1)。该家族的全体成员、虚寒证患者以及非虚寒证个体与对照组比较 ,植物神经系数值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 .0 0 1)。家族中虚寒证患者比非虚寒证个体的植物神经系数值略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除左温达到显著性差异 (P<0 .0 5 )、右温有一定程度低下外 ,其他 5处温度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讨论 :上述结果初步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确为典型虚寒证家族。对虚寒证的研究引入经典遗传学家系调查方法以及适宜的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在家族性聚集的基础上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不失为该证研究的一个良好切入口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基因组学对中医证的研究启示 [J].
赵晓珍 ;
李晖 .
中医药信息, 2002, (03) :1-2
[2]   略论体质病理学的基因研究 [J].
张伟荣 ;
张庆彝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02) :23-24
[3]   寒热实验研究进展及前瞻 [J].
吴斌 ;
温万芬 ;
王米渠 ;
李炜弘 ;
张卫 .
四川中医, 2002, (01) :18-21
[4]   肾虚证辨证因子等级评判操作标准的研究 [J].
严石林 ;
张连文 ;
王米渠 ;
袁世宏 ;
朱永光 ;
吴斌 ;
郑文博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01) :56-59
[5]   10种雄性大鼠的中医体质学初步研究 [J].
陈小野 ;
周永生 ;
邹世洁 ;
蒋小丽 ;
樊雅莉 ;
张宇鹏 ;
崔成德 ;
邵德彬 ;
王丽芳 ;
王肃 ;
贺争鸣 .
中医杂志, 2001, (01) :45-47+4
[6]   中医体质的实验研究——寒体和热体大鼠多元素多因子分析 [J].
叶福媛 ;
宋莉君 ;
孙爱贞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0, (02) :16-18
[7]   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 [J].
梁月华 ;
孙尚拱 .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79, (04) :239-242
[8]  
现代中医病理学基础.[M].匡调元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9]  
人体体质学.[M].匡调元著;.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