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30
作者:
王振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地层;
徽州组;
轮藻化石;
杨湾组;
图版;
层位;
螺旋细胞;
铜头尖组;
化石组合;
中三叠世;
三叠纪;
渔山尖组;
沉积特征;
阿普第阶;
粉砂岩;
碎屑岩;
中生代;
中生界;
地质年代;
洪琴组;
D O 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24+389
+389-390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