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夏江宝
[1
]
谢文军
[1
]
陆兆华
[1
,2
]
贾琼
[1
,2
]
董立杰
[1
,2
]
机构:
[1]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滨州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恢复生态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再生水;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土壤蓄水性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引用
收藏
页码:4137 / 414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