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北方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史鸿儒
[1
]
张文忠
[1
]
陈佳
[1
]
王百灵
[1
]
黄丽丽
[1
]
韩康顺
[1
]
高岐
[2
]
肖丽荣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
[2] 沈阳市农业检测中心
[3] 辽宁开原市农科所
来源: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氮肥运筹模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对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的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12.5 kg/667 m2),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正相关显著水平,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在高氮水平下(14.5 kg/667 m2),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正相关显著水平,但与低氮水平相比,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按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产量均显著高于前期集中施用的"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深入分析表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充分发挥了沈农265的穗数优势,特别是在低氮水平下产量优势更为明显;"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则具有高穗内因素(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优势,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明显提高。此外,这两种施氮模式在施氮总量为14.5 kg/667 m2时均实现了超高产量(>11 thm2)。从氮肥利用率上看,"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的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较高,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颖花生产力、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表观生产力)低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由于施氮时期过于集中,氮素流失严重,氮素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技术轻简,但由于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因而不适于高产品种的集约强化栽培。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7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