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被引:34
作者
屠妮妮
何光碧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切变线; 涡度收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使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切变线在高原上发展,并诱发两次高原低涡造成高原中部大雨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涡度收支等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垂直输送项和水平辐合辐散项对两次高原低涡的发展增强都起主要作用,在低涡不同发展阶段,二者贡献各有不同;在低涡二消亡阶段,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表明,这次降水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垂直运动的负值中心与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心对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在降水过程大气加热是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层的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抽吸作用会促进高原涡的发展,大气热源主要是降水过程的凝结潜热释放,水汽凝结起决定性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49-555
[2]   高原东侧一次大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J].
屠妮妮 ;
陈静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08, (04) :796-806
[3]   “99.6”梅雨锋暴雨模拟资料的诊断分析 [J].
王文 ;
蔡晓军 ;
隆霄 .
干旱气象, 2007, (04) :5-11
[4]   一次引发暴雨的东北低涡的涡度和水汽收支分析 [J].
乔枫雪 ;
赵思雄 ;
孙建华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3) :397-412
[5]   长江中游一次中β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J].
廖移山 ;
闵爱荣 ;
李武阶 .
高原气象, 2007, (01) :187-196
[6]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J].
王晓芳 ;
廖移山 ;
闵爱荣 ;
崔春光 .
高原气象 , 2007, (01) :197-205
[7]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 [J].
廖胜石 ;
罗建英 ;
寿绍文 ;
林开平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107-113
[8]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J].
周兵 ;
文继芬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S1) :71-78
[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春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J].
马林 ;
张青梅 ;
赵春宁 ;
王文英 ;
李锡福 ;
马元仓 .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3) :61-68
[10]   梅雨锋上引发暴雨的低压动力学研究 [J].
张凤 ;
赵思雄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02) :14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