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985年,从62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南京11、大艮鱼、金刚、奥羽244和滇榆1号共5个慢瘟性较强的品种和丽江新团黑谷与朝6早两个速瘟性品种作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慢瘟性及其机制的研究。对构成慢瘟性的组分分析发现,慢瘟性与侵染频率和单病斑产孢量星负相关(r=0.98和r=—0.81),但与潜育期不相关。生理生化测定表明,慢瘟性品种的硅含量、剑叶表皮硅化细胞数、酚类和类黄酮物质含量均比速瘟性品种的高。稻叶中提取的酚类物质经纸层析分离,出现5个蓝色斑,其中已确定的有阿魏酸、对一香豆酸和绿原酸。室内测定这3种酚酸在10-3M浓度时对稻瘟菌菌丝和孢子芽管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组织学观察发现,接种40小时后,侵入慢瘟性品种体内的菌丝的生长受抑制,其扩展范围仅限于受侵的单个细胞,且未发现此细胞产生颗粒状物质和过敏性反应,而在速疲性品种中,菌丝生长迅速而繁茂,并扩展到邻近的几层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