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芋套作玉米不同模式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罗亚红
周正邦
欧珍贵
龚德勇
周祥
机构
[1]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芭蕉芋; 糯玉米; 套作模式; 产量; 效益;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26.129
中图分类号
S632.3 [芋];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索芭蕉芋与玉米的合理套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方法]紫叶红花芭蕉芋200cm×60cm×50cm、230cm×60cm×50cm、250cm×60cm×50cm双行双株沟植,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紫糯1号玉米,以170cm×60cm双行穴植芭蕉芋、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不同套作模式对芭蕉芋萌芽率、分蘖数及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3种套作模式芭蕉芋的萌芽率分别为61.0%、61.0%、65.9%,均高于对照(58.9%);收获期分蘖数分别为11.6、12.5和10.3个,分别比对照增加38.1%、48.8%、22.6%。230cm×60cm×50cm套作模式下,芭蕉芋产量为66405kg/hm2,鲜糯玉米产量为9435kg/hm2,纯收益为31650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41.8%、50.8%和87.7%。[结论]230cm×60cm×50cm为芭蕉芋套作玉米的合理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291 / 14292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不同糯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与采收期研究 [J].
辛德财 ;
王鹏文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5) :2290-2291
[2]   不同种植模式对芭蕉芋产量的影响 [J].
周明强 ;
周正邦 ;
龚德勇 ;
欧珍贵 ;
刘凡值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7) :13013-13014+13051
[3]   不同栽培密度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J].
杨有为 ;
吴锡冬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8) :8403-8405
[4]   贵州芭蕉芋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附视频 [J].
周正邦 .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02) :136-137
[5]   极早熟糯玉米万粘三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J].
郭峰 ;
李虹 ;
袁春爱 ;
王秀枝 ;
燕环宇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05) :109-109
[6]   春播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J].
周义昌 ;
郭建平 ;
吕琦 ;
江鸿飞 ;
徐晓星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03) :36+49-36
[7]   呼伦贝尔地区糯玉米研究及开发前景 [J].
徐长海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01)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