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红鳍原鲌生物学及对太湖新银鱼渔业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陈银瑞
杨君兴
周伟
崔桂华
匡溥人
王勇
王瑛
王聪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 昆明市渔政监督管理处
[3] 昆明市渔政监督管理处 昆明
[4] 昆明
关键词
滇池; 红鳍原鮊; 生物学; 渔业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5.224 [银鱼];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太湖新银鱼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鱼产品。近几年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的红鳍原鮊,普遍被视为是导致太湖新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滇池中的红鳍原鮊当体长小子100mm时,食物以枝角类为主;体长100—130mm时,枝角类和虾各半;体长大于130mm时,以虾为主食,兼食水生昆虫和鱼类,其中太湖新银鱼在食物中仅出现2次,出现频率为0.45%。可见红鳍原鮊对太湖新银鱼的直接危害极小,而间接影响则在于食物的部分重叠。这一新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滇池渔业科学管理的依据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鮊属和红鮊属模式种的订正 [J].
罗云林 .
水生生物学报, 1994, (01)
[2]   尚屯水库红鳍鲌的生物学 [J].
车玉春 .
淡水渔业, 1978, (04)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