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地震地质分析与构造演化

被引:7
作者
王良书
施央申
郭令智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3] 南京
[4] 不详
关键词
地震地质史分析; 时间与深度; 孔隙度与深度; 苏北盆地;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91.01.01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籍助地震地质分析方法,在研究苏北盆地反射时间-深度和孔隙率-深度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横穿盆地的两条区域地震剖面,表明盆地内坳陷的边界断层在晚白垩世形成后,持续活动到渐新世末,在始新世早期活动最为强烈,凹陷内部断裂主要形成于始新世和渐新节,后一期断裂作用主要表现在东台坳陷的范围。分析证实泰州组阜宁组为坳陷式的沉积,中始新世至渐新世为箕状凹陷内充填沉积,因此,晚白垩世后苏北盆地的演化模式可分为:热衰减(伴微弱拉张)→岩石圈伸展(热活动加强)→热衰减(整体沉降)三个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江苏宜兴地区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的意义 [J].
沈修志 ;
孙岩 ;
黄钟瑾 ;
杜定全 ;
熊斌辉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03) :510-524+587
[2]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