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被引:16
作者
杨秀敏 [1 ]
胡桂娟 [2 ]
杨秀红 [3 ]
李海霞 [1 ]
李宁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 沈阳煤业集团
[3] 黑龙江科技学院
关键词
生物修复技术;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越发展,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阔。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从废水处理、石油污染、大气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等方面,概述了现代生物修复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最新应用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黑麦草对土壤中苯并[a]芘动态变化的影响 [J].
丁克强 ;
骆永明 ;
刘世亮 ;
宋静 ;
吴龙华 ;
邢维芹 ;
李振高 ;
陶澍 .
土壤学报, 2004, (03) :348-353
[2]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一种新的锌超积累植物 [J].
杨肖娥 ;
龙新宪 ;
倪吾钟 ;
傅承新 .
科学通报, 2002, (13) :1003-1006
[3]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J].
杨国栋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4) :286-288
[4]   四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J].
张海荣 ;
李培军 ;
孙铁珩 ;
姜昌亮 ;
许华夏 ;
张春桂 ;
马学军 ;
姚德明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2) :78-80
[5]   生物技术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J].
陈建孟 ;
王家德 ;
唐翔宇 .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03) :31-37
[6]  
生化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动力学模式研究[J]. 孙珮石,杨显万,谢蕴国,黄若华 ,张玲琪.上海环境科学. 1997(08)
[7]  
生化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动力学模式研究[J]. 孙珮石,杨显万,谢蕴国,黄若华 ,张玲琪.上海环境科学. 1997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