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年全国狂犬病监测分析

被引:45
作者
刘波 [1 ]
殷文武 [1 ]
莫兆军 [2 ]
刘富强 [3 ]
王显军 [4 ]
胡岱霖 [5 ]
余春 [6 ]
鲍倡俊 [7 ]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狂犬病; 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8 [疫情管理]; R512.9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介绍中国2004-2006年狂犬病监测工作,总结狂犬病疫情特征,分析疫情上升的原因。方法搜集2004-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和2005、2006年全国狂犬病主动监测系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期间,中国狂犬病年均增加病例429例,广西、湖南、贵州和广东四省2004-2006年合计病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1.5%。2006年疫情已波及839个县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蔓延性,呈现出西南、华北和华南三地同时增长、华东及江西持续下降的格局。农村地区居民病例占92.5%、发病率形成儿童和老年人2个高峰。2006年,监测点病例的伤口处理率为32.0%、疫苗注射率和疫苗全程注射率为13.7%和3.2%、Ⅲ级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为6.1%;农村地区犬密度为14.1只/100人、免疫率为6.0%;监测门诊暴露就诊者的暴露分级构成比分别为19.9%、45.1%和35.1%;暴露就诊者中自行处置伤口比例为27.0%、疫苗接种和全程接种率为99.6%和93.4%、Ⅲ级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31.2%。结论2004-2006年中国狂犬病疫情加速上升,疫情主要波及南方地区并呈地域蔓延性扩散,目前呈现出西南、华北和华南三地同时增长格局。农村地区犬密度高而免疫率低,病例暴露后预防处置状况极差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54 / 6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孙立梅 ;
吴文锋 ;
许桂锋 ;
张松梅 ;
李波 ;
侯春霞 .
实用预防医学, 2006, (03) :563-564
[2]   狂犬病潜伏期及影响暴露后狂犬疫苗接种的多因素分析 [J].
谭明杰 ;
谢艺红 ;
莫兆军 ;
董邕辉 ;
李荣成 ;
杨进业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0) :105-106
[3]   对犬伤暴露者发病原因分析 [J].
吴泰才 ;
鲁翠芳 ;
杜双兰 ;
范培芳 .
疾病监测, 1999, (01) :17-17
[4]   用Cox模型分析狂犬病潜伏期影响因素 [J].
胡静,于长龙,王群 .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4, (04) :220-221+219
[5]  
自然疫源性疾病[M]. 科学出版社 , 唐家琪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