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收缩裂隙形成过程及裂缝充填模式研究

被引:6
作者
赵振宇 [1 ]
周瑶琪 [1 ]
马晓鸣 [2 ]
冀国盛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与岩石圈动力学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水下收缩裂隙; 充填物; 地质模式; 异常高压; 生物发育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2 [地下水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对水下收缩裂隙整体形成过程、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理论模型。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共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进入低洼地带的初始混浊状态;沉积压实稳定阶段;水位线下降,盐度增大,裂隙形成阶段;沉积裂隙充填阶段。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孔隙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上述两种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特征均与后期充注期次相对应,表现出很好的韵律性。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潮滩沉积环境与岩相对比研究 [J].
王颖 ;
朱大奎 ;
曹桂云 .
沉积学报, 2003, (04) :539-546
[2]   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J].
庞奖励 ;
黄春长 ;
张占平 .
沉积学报, 2001, (04) :63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