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17
作者
庞雄奇
姜振学
左胜杰
机构
[1]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变动; 破坏烃量; 区域盖层; 塔里木盆地;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2.04.009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叠合盆地内源岩生成的烃量在运聚过程中只有1%~10%左右的油和1‰~10‰左右的气能够富集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资源。除源岩残留、储层内滞留、区域盖层形成前排失、地下水溶解和扩散外,构造变动是造成烃类损耗和破坏的重要原因。探讨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的研究方法对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主要有三种形式:剥离区域盖层、切断区域盖层的连续性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构造变动破坏烃量随构造变动强度(剥蚀区域盖层的面积、错断区域盖层的距离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百分数)增加、构造变动前研究区有效运移烃量以及构造变动过程中区域盖层脆性增强而增大。本文探讨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与上列三因素的定量关系模式,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384 / 3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庞雄奇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2]  
盖层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M].庞雄奇等著;.地质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