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庄钼钨矿床矿液流向的研究

被引:7
作者
吕仁生
机构
[1] 西安地质学院
关键词
矿液; 接触带; 矿床; 矿藏; 张性断层; 箱状背斜; 运移; 矿体; 矿层; 富矿体; 夕卡岩; 变质岩; 矽卡岩; 矿化富集; 岩体; 钙钨矿; 钨矿物; 白钨矿; 三川组; 角页岩; 热力变质岩; 角岩; 成矿温度; 压性断层; 无机化; 矿化; 下盘; 三道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矿区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上栾川群三川组上段,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石。因受南泥湖斑状花岗岩体影响,发生热变质及热液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含钼、钨的矽卡岩及角岩层。褶皱力一箱状背斜,其北侧有一走向F1压性断层,横贯矿区有F2、F3、F4等几条张性断层。矿区地质特征、物质组分、同位素等均由岩体内外,即由南西向北东呈有規律的变化:矿化由白钨矿富矿体—辉钼矿富矿体:蚀变类型由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未蚀变的大理岩;成矿温度由高(白钨矿)—低(辉钼矿);结晶顺序由早(白钨矿)—晚(辉钼矿);WO3/Mo比值由高—低(2.0—1.8—1.6……0.2);特别要提到的是金属硫化物δ34S值,由岩体与矽卡岩接触带向两侧递减。剖面上由矿层内部向上、下盘也显示以上演化规律。综上所述,表明矿液主要来自岩体附近,由深部向浅部,由近岩体向远离岩体运移,形成矿化、蚀变正向分带。而矿液通道主要是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张性断层及层间裂隙。整个矿区北界为F1压性断层,很明显对矿液起屏蔽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