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与表面活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在胶束形成前的能量转移

被引:7
作者
吴世康
姜永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能量转移; 胶束体系; 荧光光谱; 染料; 染剂; 表面活性; 表面性质; 物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近年来,在胶束体系中的能量转移问题由于人们对胶束研究的兴趣增长而受到重视。胶柬的独特组成使它能在分子水平上组织反应物进行化学反应。把胶束研究中得到的数据和在均相体系中的结果相比较就可对所进行的反应的分子细节有更多的了解。胶束,作为一种荷电粒子,还可在某些要求实现电荷分离的场合起到作用,这在光能一电能转换的太阳能利用上是极为重要的。对胶束体系能量转移的研究可对反应物和胶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胶束结构等问题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胶束。从七十年代起,Shinitzky,Almgren和Gratzel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进展。但是对胶束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即体系中表面活性物质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的能量转移现象迄今还报道较少.最近Kusumoto等曾在胶束形成前的区域(premicellar region)内对罗丹明-6G染料和一种菁染料间的能量转移进行了研究,指出:由于染料的存在,有可能在表面活性物质浓度达到cmc之前形成了一种富染料的混合胶束,因而促进了能量转移的进行。这种“预胶束”的概念,Ghosh在研究染料和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荧光光谱时曾于1970年提出过,但未正式公布所得结果。本工作对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SLS)溶液胶束形成过程中几种阳离子染料间的能量转移进行了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939 / 944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