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被引:764
作者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杨晓平
闵伟
楚全芝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断块; 断块区; 块体运动; 滑动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最近20年来我国活动构造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结这些定量研究成果,编制了1:400万中国活动构造图,尽可能详尽地表示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块体、火山和地震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参数,总结了中国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喜马拉雅和台湾为板块现代活动边界构造带,活动强烈,断裂滑动速率大于15 mm/a;大陆板内地区构造活动以块体运动为特征,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其中以青藏、新疆和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各区200多条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表明,板内构造活动是一种有限制的低速率块体运动,块体边界构造带的水平滑动速率一般小于10 mm/a,最大为10-15mm/a,因而不支持高速率滑动的逃逸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020 / 1030+1057 +105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J].
张培震 ;
王琪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42-450
[2]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J].
张培震 ;
王琪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30-441
[3]   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邓起东 .
地质论评, 2002, (02) :168-177
[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J].
徐锡伟 ;
陈文彬 ;
于贵华 ;
马文涛 ;
戴华光 ;
张志坚 ;
陈永明 ;
何文贵 ;
王赞军 ;
党光明 .
地震地质, 2002, (01) :1-13+133
[5]   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过程的沉积响应 [J].
陈正乐 ;
张岳桥 ;
陈宣华 ;
王小凤 ;
A.S.Ramon ;
W.B.Zack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1, (S1) :90-96
[6]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J].
王琪 ;
张培震 ;
牛之俊 ;
J.T.Freymueller ;
赖锡安 ;
李延兴 ;
朱文耀 ;
刘经南 ;
R.Bilham ;
K.M.Larso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7) :529-536
[7]   潮汕平原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地貌证据和速率 [J].
汪一鹏 ;
宋方敏 ;
黄卿团 ;
陈伟光 .
中国地震, 2001, (01) :35-43
[8]   天山内部博罗可努断裂精河—阿拉山口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 [J].
杨晓平 ;
沈军 .
地震地质, 2000, (03) :305-315
[9]   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西端左旋走滑现象 [J].
江娃利 ;
肖振敏 ;
王焕贞 .
中国地震, 2000, (03) :10-19
[10]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J].
王彦斌 ;
王永 ;
李建成 ;
詹瑜璋 .
地震地质, 2000, (02)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