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国家信用逻辑

被引:3
作者
李晓
李黎明
机构
[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国家信用; 金融大分流; 南宋; 威尼斯; 公债体制; 纸币体系; 金融革命;
D O I
10.15939/j.jujsse.2021.02.jj1
中图分类号
F831 [世界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18世纪中西经济大分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此前发生的中西金融大分流。13世纪,当面临相同的财政压力时,无论是南宋政府超发的"会子",还是威尼斯政府发行的债券,理论上都是国家向社会发行的信用凭证,本质上均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以国家信用的逻辑而言,南宋纸币体系极易崩溃的根源是国家信用不足,而威尼斯公债体制的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信用之完善。两者之间国家信用的差异更是影响了后来的中西金融大分流,其主要的历史表现就是,英国在国家信用确立并强化的同时率先完成了金融革命,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在国家信用依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注定无法内生出金融革命。由此可见,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只是通往金融革命的不同路径,根本驱动国家实现金融革命与崛起的是保障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稳定运行的国家信用。这一点,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启示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5+236 +236-23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伦巴第街.[M].沃尔特·白芝浩.商务印书馆.2017,
[2]  
白银帝国.[M].徐瑾.中信出版社.2017,
[3]  
千年金融史.[M].威廉·戈兹曼.中信出版社.2017,
[4]  
货币强权.[M].本杰明·J.科恩.中信出版社.2017,
[5]  
银线.[M].林满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978-7-214-07365-5
[6]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英) 麦迪森 (Maddison;A.)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价值起源.[M].(美) 戈兹曼; (美) 罗文霍斯特; 编著.万卷出版公司.2010,
[8]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9]  
大分流.[M].(美) 彭慕兰;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  
世界经济霸权.[M].(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著;高祖贵译;.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