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76
作者
马鸿翔
陆维忠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华东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育种; 赤霉病; 分子标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赤霉病改良效果;②对目前的主要抗源而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F1及BC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J]. 杨艳萍,陈佩度.遗传. 2009(03)
[2]   小麦赤霉病与DON积累的抗性及其相关SSR位点差异 [J].
张凯鸣 ;
马鸿翔 ;
陆维忠 ;
蔡志翔 ;
陈怀谷 ;
袁生 .
作物学报, 2006, (12) :1788-1795
[3]   分子标记在小麦抗赤霉病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J].
余桂红 ;
任丽娟 ;
马鸿翔 ;
周淼平 ;
张旭 ;
陆维忠 .
江苏农业学报, 2006, (03) :189-191
[4]   三个小麦赤霉病抗源的抗性QTL定位 [J].
张旭 ;
任丽娟 ;
周淼平 ;
高力 ;
沈晓蓉 ;
向阳海 ;
马鸿翔 ;
陆维忠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3) :28-33
[5]   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对赤霉病抗性的聚合 [J].
刘光欣 ;
陈佩度 ;
冯祎高 ;
周波 ;
王苏玲 ;
张守忠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3) :34-40
[6]   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的QTL定位 [J].
高力 ;
任丽娟 ;
周立人 ;
周淼平 ;
张旭 ;
马鸿翔 ;
陆维忠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 (06) :792-797
[7]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J].
周淼平 ;
任丽娟 ;
张旭 ;
Olga-E Scholten ;
黄益洪 ;
马鸿翔 ;
陆维忠 .
作物学报, 2004, (08) :786-791
[8]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J].
蔡华 ;
马传喜 ;
周淼平 ;
马鸿翔 ;
陆维忠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2) :11-14
[9]  
Development of Triticum aestivum-Leymus racemosus translocation lines using gametocidal chromosomes[J]. 袁建华,陈佩度,刘大钧.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3(05)
[10]   用JoinMap3.0初步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 [J].
周淼平 ;
张旭 ;
任丽娟 ;
SCHOLTEN Olga-E ;
柏贵华 ;
马鸿翔 ;
陆维忠 .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03) :133-138